深刻的思考和真诚的表达是写作的基本原则

loading
先看清自己的命运,再谈改命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要想弄清楚这件事情,需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当你能够预见自己的某些命运时,这部分命运便掌握在你手中了。有些命运暂时不可知,等到具体发生时,再回首,才会感叹到:“这就是我的命!” 仿佛有一种 “早知会如此” 的感觉。可能曾经一闪而过的念头被轻视或自然遗忘,或者根本没有预兆,但可以凭借过去推导出来。

改命者,只有先认清自己的命运,才有改命的可能。改命的机会中有自己掌握的一部分权力,对于其他外界因素就不在讨论范围了。

既然我们有改变命运的可能,那究竟如何下手?实际上,个体一直都清楚自己的局限性,只是往往乐意待在自己的舒适区。比如,一个从未谈过恋爱却能在这方面侃侃而谈的人,一个容易感到社交恐惧并多次放弃展现自己能力的人,以及一个不爱运动且长期保持同一姿势的人,种种情况皆是如此。

所谓命运,就是一种由习惯可推导出后续结论的现象。而改变命运,就是从改变习惯开始。我不评价哪个习惯更好,就看你愿意接受哪种命运的安排。

 

原文链接:https://www.writeathon.cn/share/67765b395a96f460d57a39ee

夜莺与玫瑰

愚蠢的爱

爱情是美好的存在,它比翡翠珍重,比玛瑙名贵。珍珠和石榴石也买不来爱情,寻遍市场也找不到爱情的身影。它不是商人能够贩卖的货物,也不是黄金可以衡量的价值。

夜莺将爱的实现寄托于眼前的这位青年,被痴情的男儿没有红玫瑰和喜欢的人跳舞而落泪的情景感动。她决定用自己心脏的鲜血来染红未开的红玫瑰,献给还在草坪上只顾着哭泣却无所作为的哲学青年。

我将这出戏剧判定为愚蠢的爱

夜莺轻视自己的生命,仅仅只是看到由语言构建的表象的爱,就愿意为成全他人的爱而牺牲。夜莺太希望自己心中对爱情的理解能够在现实中呈现,却不顾现象的本质和懂得自我的爱护,殊不知已偏离爱甚远。

如果爱没有真诚可言,如果爱只是一场牺牲的盛景,那还不如 “把玫瑰扔到街上,掉进路边的阴沟,被马车的轮子碾了过去”。

抽象的爱

“你说只要我带来红色玫瑰就和我跳舞。” 学生说,“这是世界上最红的玫瑰。明晚我们一起跳舞时,你要把它别在心口,它会告诉你我有多么爱你。”

如果爱是有条件的,那爱应该最容易被得到,可本意是拒绝。青年学生沉迷于浩瀚书海,对现实世界语言背后的含义却一窍不通,真以为拒绝他的只是一朵红玫瑰。

不入轮回

人有个毛病,同样的行为已经多次导向相同的现象,还是选择反复,这是自身懒惰且怀有侥幸心理导致的思维固化。企图通过多次行为的重复,盼望能够出现哪怕是一次符合自己期望的现象,表明之前不是错的一塌糊涂。

如果一个人想要改变这个不断重复的局面,那就要从更改前提条件开始,即从根源上开始排查,毕竟一颗坏的种子不可能长出香甜的果实。改变往往意味着抛弃,抛弃令太多人不习惯,不习惯时常坚持不了太久而自然回归本位(舒适区),再入轮回。

抛弃吧,哪怕只是暂时的,又没有将其毁灭。

想到我们坚守的从来都不是某个观点,而是真理,也就没有抛弃带来的负罪感。如果之前的抛弃是一种错误,这只是爱曲折的提升方式。如果之前的抛弃是一种明智,这是对你和我的尊重。

 

原文链接:https://www.writeathon.cn/share/677414f95a96f460d57a36ff

为什么提建议大多数没有意义

建议是过来人对过去错误的修补方案,暂且不去讨论这套方案是否已经具备这种修复能力,而只是去谈论为什么这些建议对于听者的意义微乎其微。

在于听者的认知局限。表面上听者会觉得自己明白言者的意思,可他不知道自己已经自动屏蔽掉似懂非懂的部分,而只能够把那些自己关心且能意会的内容记住。哪怕从这次谈话中有所收获,但由于没有惨痛的教训或者亲身的实践作为 “回忆”,很快这些 “智慧” 就被抛之脑后了。

由于没有能够跳脱出历史的局限性,也就再入他人轮回。

 

原文链接:https://www.writeathon.cn/share/6774e5645a96f460d57a3781

克里托篇

克里托为什么要帮助苏格拉底?

  1. 不愿失去一位无法替代的朋友。
  2. 如果苏格拉底没有被救助,那么外人会以为克里托重钱财轻朋友,实在不想背负这个骂名。

第二个理由会让人觉得克里托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才来救助苏格拉底,但他完全可以选择不说出这个理由,而他说出来的目的就是告诉苏格拉底,你如果不逃狱,我和那些本来能够帮助你的朋友和亲人将获得不好的名声。克里托企图唤醒苏格拉底的愧疚,这种谈话方式克里托后面还会继续使用。

苏格拉底驳支持众人意味着正确

克里托:大多数人不会相信,尽管我们全力督促你离开此地,是你自己拒绝了。

前面讲克里托企图唤醒苏格拉底的愧疚,但苏格拉底本意是拒绝逃狱,而是支持法官的判决,哪怕这个判决是错误的。因此,苏格拉底要驳斥支持众人意味着正确的观点来打消克里托的顾虑。

克里托觉得苏格拉底不愿逃狱是因为心中还有顾忌:

  1. 担心离开,朋友和家人会遇到麻烦,如财产没收或赔付巨款。
  2. 贿赂执法人员的钱财不够。
  3. 离开雅典,会感受不适应。

于是,克里托逐一打消这些顾虑:

列夫・托尔斯泰对《复活》结局的改动的见解

“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家门。姑娘生下孩子后把他送给育婴堂,她从此逐渐堕落,最后落入下等妓院,当了妓女。于是这个年轻的陪审员找到法官柯尼,告诉他自己想同这个妓女结婚以赎罪。柯尼非常同情这个年轻人,但劝他不要走这一步。年轻人很固执,不肯放弃自己的主意。没想到婚礼前不久,那妓女竟得伤寒症死了。”

这是《复活》这部作品的起源,而作者最初的故事结局是:男女主人公捐弃前嫌,终成眷属,虽被流放西伯利亚,但男的著书立说、教育孩子,女的读书进修、帮助丈夫,两口子过着安宁的生活。但后来托尔斯泰发觉这样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不符合生活的真实,而纯属个人的愿望,是虚假的。

看看,看看,我们和列夫・托尔斯泰一样,都希望两人能够在故事的结局冰释前嫌,走在一起。但是列夫・托尔斯泰更改故事结局的理由是这不现实,这是他个人的看法。那么我对此结局的变更的看法是什么?

书名是 “复活”,那么谁死去了?青年时期的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在那个错误的夜晚预示着死亡的逼近,聂赫留朵夫付钱急匆匆逃离的那个清晨彻底让二人死亡,入了地狱。

聂赫留朵夫反省到自己的错误,为了证明这不是做作,必须表达自己的诚意,他想到一个能够绝对证明已经深刻反省到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的决定,那就是和玛丝洛娃结婚。

玛丝洛娃可不是一个傻子,直接当着他的面揭穿他的虚伪,说他不过是要利用她来解除他曾经犯下的罪恶,决不会原谅。

聂赫留朵夫后面为玛丝洛娃和她的朋友付出很多,二人也可以真正的交流,知道聂赫留朵夫愿意跟随玛丝洛娃一起去往被贬至很远的山区,玛丝洛娃才知道青年时期的聂赫留朵夫回来了。

但是玛丝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结婚的请求,玛丝洛娃明白自己和贵族的阶级无法跨越以及自己不堪的过往遭遇,为了让聂赫留朵夫不必背负社会上的看法,选择和狱中的一个政治犯结婚,玛丝洛娃此刻复活。聂赫留朵夫没有一定要和玛丝洛娃结婚,知道这个政治犯对玛丝洛娃的爱之后,他选择祝福他们,聂赫留朵夫此刻复活。就在二人不回头往前看的时候,也是二人彻底复活的时候。

真正能充分体现聂赫留朵夫 “复活” 二字绝不是让两人结婚,来企图说明玛丝洛娃已经原谅,而是聂赫留朵夫能够尊重玛丝洛娃的选择。

对单纯的理解

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初次见面是在姑妈家,这个时候的聂赫留朵夫还是一个有志青年,有着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离开姑妈家之前,和玛丝洛娃有着没有揭穿的男女之情,我们说这个时候的两人是单纯的,也是本该如此。

随着聂赫留朵夫的离开,为了能够融入当时的群体,他抛弃之前的观点,走入堕落的深渊。等他回到姑妈家的时候,心中的恶魔打败了他对玛丝洛娃的爱情,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在离开之前丢给她一笔费用。就是嫖娼的费用,这是对二人之前爱情的亵渎,是对玛丝洛娃人格的侮辱,这是不可原谅的罪过。

可聂赫留朵夫直到多年之后,在法庭上看见受苦的玛丝洛娃,才看清自己的本心,回忆起青年时的自己,决意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来帮助玛丝洛娃避免受罚。尽管免除了玛丝洛娃的死刑判决,但由于辩护词的个别错误,导致玛丝洛娃要被流放到偏远的地区。

聂赫留朵夫是真心悔过了,将自己的土地便宜出租,甘愿跟随玛丝洛娃,这让玛丝洛娃极为震惊,也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就是青年时期喜欢的聂赫留朵夫。但是,她拒绝了聂赫留朵夫想和她结婚的请求,她意识到了贵族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鸿沟难以跨越,因此我讲她不再单纯。

 

原文链接:https://www.writeathon.cn/share/68276f2362f7297b82fbd859

浅谈 AI 参与写作

如果说搜索引擎可以帮我们把可能的答案罗列出来,由用户进行挑选,也难免没有自己想要的答案。相比之下,ChatGPT 可以根据用户的提问进行理解,直接提供答案,节约的时间成本相当显著。

AI 会渐渐地走向各个领域,今天就浅谈 AI 参与写作这件事情。首先,我持反对态度。如果你让 AI 写作的话,那请问还有你什么事情?你的身份是什么?除非你并不是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写作者,不然你就和机器进行身份调换了,你不再是被服务者。我改动太宰治的一句话向你发问:生而为人,你很抱歉?

然而,既然 AI 是为人类服务的,难道它在写作领域真的是罪恶至极吗?我觉得,AI 可以在写作中充当润色的角色。整个作品全部要由你完成,完成之后交给 AI 润色是完全可以的,它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导师帮你提升作品的质量,同时你也没有成为奴隶。

文章的末尾再提及 AI 提示功能,应用在写作上称为续写。这应用在程序员写代码上提升巨大,工作量得到明显降低,实实在在的事倍功半。但不支持用在写作上,程序员的代码重复度高,跳出的代码更接近于程序员的意图。续写功能却并非如此,而且推荐的内容无法兼顾上下文,影响到写作者的创造思路,借此反驳以此为由说续写功能能够给予作者灵感的乐观看法。

无论是写作还是编写代码,初学者都不应过早依赖 AI。我的建议是,像这种需要时间积累的技能,不要轻易让别人代劳。

 

原文链接:https://www.writeathon.cn/share/68276e4662f7297b82fbd856

性格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曾有一个问题一直令我困扰:一本书告诉我,性格一致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而另一本书则坚称性格互补的人更快乐。矛盾双方给我带来的折磨激励我思考,找到解决我内心困扰的答案。

就人性而言,更倾向于接近性格一致的人,这或许可以用” 吸引力三大法则” 解释,即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身边的人,以及难以获得的人。冲突的一部分来源于性格和观点的不合,所以性格上背离的二人之间很难一开始建立亲密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会更乐意与观点和性格上一致性强的人建立亲密关系。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人们通常不会深入与那些持续给自己带来负面情绪的人交往,与他们保持距离常常是明智之选。因此,我们的讨论前提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对象通常具有观点和性格上的让人感到舒服的一致性。

然而,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精神层面完全相同的人?答案是否定的。即使建立在强烈一致性基础上的亲密关系也不会免于偏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冲突不可避免让两人的关系出现裂痕,而修复好这段关系之前是一番折磨,生活中尽可能避免冲突是正常的心理。所以,现在面临的困境就是因为一致性而建立亲密关系的二人体验到不一致性,而且相处越深发现的越多。这种矛盾源于观点的错误,即冲突不好,对方和我意见不同就是不支持。

首先,我们不应将一致性的强度视为最终目标,因为在面临不可避免的不一致性时,这可能会导致挫折。相反,我们应该学会适应不一致性,以实现互补性。一个很好的比喻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就像我们的后背一样,但在亲密关系中,两个人可以互相扶持,只留下积极的一面展现出来。在这种互补关系中,我们可以不断成长,变得更好。不要因为对方存在不一致之处就觉得不合适。相反,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将这些不一致之处朝着积极的方向调整。

 

原文链接:https://www.writeathon.cn/share/68276f5d62f7297b82fbd85b

喜欢一个人的好,爱一个人的不足

有种体验总被反复证明

带来希望之后,失望早已附着在

迟早要被揭穿,迟早

直到有天,失去她,我才弄明白

喜欢一个人的好,爱一个人的不足

 

回忆反复横跳,决心要挽回

复活,复活

只要你满意现在的生活,哪怕后面无瓜葛

avatar
糖果罐里
如果真相带来痛苦,谎言只会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