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思考和真诚的表达是写作的基本原则

loading
克里托篇

克里托为什么要帮助苏格拉底?

  1. 不愿失去一位无法替代的朋友。
  2. 如果苏格拉底没有被救助,那么外人会以为克里托重钱财轻朋友,实在不想背负这个骂名。

第二个理由会让人觉得克里托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才来救助苏格拉底,但他完全可以选择不说出这个理由,而他说出来的目的就是告诉苏格拉底,你如果不逃狱,我和那些本来能够帮助你的朋友和亲人将获得不好的名声。克里托企图唤醒苏格拉底的愧疚,这种谈话方式克里托后面还会继续使用。

苏格拉底驳支持众人意味着正确

克里托:大多数人不会相信,尽管我们全力督促你离开此地,是你自己拒绝了。

前面讲克里托企图唤醒苏格拉底的愧疚,但苏格拉底本意是拒绝逃狱,而是支持法官的判决,哪怕这个判决是错误的。因此,苏格拉底要驳斥支持众人意味着正确的观点来打消克里托的顾虑。

克里托觉得苏格拉底不愿逃狱是因为心中还有顾忌:

  1. 担心离开,朋友和家人会遇到麻烦,如财产没收或赔付巨款。
  2. 贿赂执法人员的钱财不够。
  3. 离开雅典,会感受不适应。

于是,克里托逐一打消这些顾虑:

列夫・托尔斯泰对《复活》结局的改动的见解

“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家门。姑娘生下孩子后把他送给育婴堂,她从此逐渐堕落,最后落入下等妓院,当了妓女。于是这个年轻的陪审员找到法官柯尼,告诉他自己想同这个妓女结婚以赎罪。柯尼非常同情这个年轻人,但劝他不要走这一步。年轻人很固执,不肯放弃自己的主意。没想到婚礼前不久,那妓女竟得伤寒症死了。”

这是《复活》这部作品的起源,而作者最初的故事结局是:男女主人公捐弃前嫌,终成眷属,虽被流放西伯利亚,但男的著书立说、教育孩子,女的读书进修、帮助丈夫,两口子过着安宁的生活。但后来托尔斯泰发觉这样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不符合生活的真实,而纯属个人的愿望,是虚假的。

看看,看看,我们和列夫・托尔斯泰一样,都希望两人能够在故事的结局冰释前嫌,走在一起。但是列夫・托尔斯泰更改故事结局的理由是这不现实,这是他个人的看法。那么我对此结局的变更的看法是什么?

书名是 “复活”,那么谁死去了?青年时期的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在那个错误的夜晚预示着死亡的逼近,聂赫留朵夫付钱急匆匆逃离的那个清晨彻底让二人死亡,入了地狱。

聂赫留朵夫反省到自己的错误,为了证明这不是做作,必须表达自己的诚意,他想到一个能够绝对证明已经深刻反省到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的决定,那就是和玛丝洛娃结婚。

玛丝洛娃可不是一个傻子,直接当着他的面揭穿他的虚伪,说他不过是要利用她来解除他曾经犯下的罪恶,决不会原谅。

聂赫留朵夫后面为玛丝洛娃和她的朋友付出很多,二人也可以真正的交流,知道聂赫留朵夫愿意跟随玛丝洛娃一起去往被贬至很远的山区,玛丝洛娃才知道青年时期的聂赫留朵夫回来了。

但是玛丝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结婚的请求,玛丝洛娃明白自己和贵族的阶级无法跨越以及自己不堪的过往遭遇,为了让聂赫留朵夫不必背负社会上的看法,选择和狱中的一个政治犯结婚,玛丝洛娃此刻复活。聂赫留朵夫没有一定要和玛丝洛娃结婚,知道这个政治犯对玛丝洛娃的爱之后,他选择祝福他们,聂赫留朵夫此刻复活。就在二人不回头往前看的时候,也是二人彻底复活的时候。

不确定剧情的思考方式

时常犯一个错误,就是将对文学作品的思考方式套用到现实剧情中。这种倾向容易导致一个令人困扰的现象:深思熟虑的分析有面临剧情反转的可能。

对于不确定的剧情,我们不妨避免过度的细致讨论,可以选择用武断且不失道理的话回复,或者采用模糊的措辞来回避真正的问题。不细致之故,还在于涉及到具体到人物上容易造成误会的是像大家聚堆议论他,可能出现不利于个体的情况,这种现实层面的考虑也必不可少。

你会注意到,同样的剧情,放到小说中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而在现实中由于信息的不足,人们往往不得不做出最坏的设想来思考角色的所作所为。回顾《仙剑奇侠传三》电视剧,我发现龙葵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绿茶,至少从晴雪的角度来看是这样。但为什么观众没有这样认为呢?因为观众站在上帝的视角,知道二人前世是兄妹关系,不可能对晴雪和景天的关系构成威胁。龙葵以血献祭来帮助哥哥(即现在的景天)铸剑,使得龙葵的心中永远只有景天,能让她感到难过的也只有景天,观众同情龙葵在锁妖塔中的遭遇,了解她一路的坎坷经历。

智慧只能在确定性的基础上产生,对于不确定的事情,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学会倾听别人的看法,同时保留自己的意见。因为不确定的事情就像眼前的迷雾,想要看得清楚,拨雾的动作只会显得多余。更好的做法是耐心等待迷雾散去的时刻。当然,你若急于弄清真相,就要实事求是地收集资料求证,而不是对自己的言论持不负责任的态度。

对单纯的理解

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初次见面是在姑妈家,这个时候的聂赫留朵夫还是一个有志青年,有着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离开姑妈家之前,和玛丝洛娃有着没有揭穿的男女之情,我们说这个时候的两人是单纯的,也是本该如此。

随着聂赫留朵夫的离开,为了能够融入当时的群体,他抛弃之前的观点,走入堕落的深渊。等他回到姑妈家的时候,心中的恶魔打败了他对玛丝洛娃的爱情,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在离开之前丢给她一笔费用。就是嫖娼的费用,这是对二人之前爱情的亵渎,是对玛丝洛娃人格的侮辱,这是不可原谅的罪过。

可聂赫留朵夫直到多年之后,在法庭上看见受苦的玛丝洛娃,才看清自己的本心,回忆起青年时的自己,决意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来帮助玛丝洛娃避免受罚。尽管免除了玛丝洛娃的死刑判决,但由于辩护词的个别错误,导致玛丝洛娃要被流放到偏远的地区。

聂赫留朵夫是真心悔过了,将自己的土地便宜出租,甘愿跟随玛丝洛娃,这让玛丝洛娃极为震惊,也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就是青年时期喜欢的聂赫留朵夫。但是,她拒绝了聂赫留朵夫想和她结婚的请求,她意识到了贵族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鸿沟难以跨越,因此我们讲她不再单纯。

浅谈 AI 参与写作

如果说搜索引擎可以帮我们把可能的答案罗列出来,由用户进行挑选,也难免没有自己想要的答案。相比之下,ChatGPT 可以根据用户的提问进行理解,直接提供答案,节约的时间成本相当显著。

AI 会渐渐地走向各个领域,今天就浅谈 AI 参与写作这件事情。首先,我持反对态度。如果你让 AI 写作的话,那请问还有你什么事情?你的身份是什么?除非你并不是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写作者,不然你就和机器进行身份调换了,你不再是被服务者。我改动太宰治的一句话向你发问:生而为人,你很抱歉?

然而,既然 AI 是为人类服务的,难道它在写作领域真的是罪恶至极吗?我觉得,AI 可以在写作中充当润色的角色。整个作品全部要由你完成,完成之后交给 AI 润色是完全可以的,它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导师帮你提升作品的质量,同时你也没有成为奴隶。

文章的末尾再提及 AI 提示功能,应用在写作上称为续写。这应用在程序员写代码上提升巨大,工作量得到明显降低,实实在在的事倍功半。但不支持用在写作上,程序员的代码重复度高,跳出的代码更接近于程序员的意图。续写功能却并非如此,而且推荐的内容无法兼顾上下文,影响到写作者的创造思路,借此反驳以此为由说续写功能能够给予作者灵感的乐观看法。

无论是写作还是编写代码,初学者都不应过早依赖 AI。我的建议是,像这种需要时间积累的技能,不要轻易让别人代劳。

性格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曾有一个问题一直令我困扰:一本书告诉我,性格一致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而另一本书则坚称性格互补的人更快乐。矛盾双方给我带来的折磨激励我思考,找到解决我内心困扰的答案。

就人性而言,更倾向于接近性格一致的人,这或许可以用” 吸引力三大法则” 解释,即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身边的人,以及难以获得的人。冲突的一部分来源于性格和观点的不合,所以性格上背离的二人之间很难一开始建立亲密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会更乐意与观点和性格上一致性强的人建立亲密关系。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人们通常不会深入与那些持续给自己带来负面情绪的人交往,与他们保持距离常常是明智之选。因此,我们的讨论前提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对象通常具有观点和性格上的让人感到舒服的一致性。

然而,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精神层面完全相同的人?答案是否定的。即使建立在强烈一致性基础上的亲密关系也不会免于偏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冲突不可避免让两人的关系出现裂痕,而修复好这段关系之前是一番折磨,生活中尽可能避免冲突是正常的心理。所以,现在面临的困境就是因为一致性而建立亲密关系的二人体验到不一致性,而且相处越深发现的越多。这种矛盾源于观点的错误,即冲突不好,对方和我意见不同就是不支持。

首先,我们不应将一致性的强度视为最终目标,因为在面临不可避免的不一致性时,这可能会导致挫折。相反,我们应该学会适应不一致性,以实现互补性。一个很好的比喻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就像我们的后背一样,但在亲密关系中,两个人可以互相扶持,只留下积极的一面展现出来。在这种互补关系中,我们可以不断成长,变得更好。不要因为对方存在不一致之处就觉得不合适。相反,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将这些不一致之处朝着积极的方向调整。

喜欢一个人的好,爱一个人的不足

有种体验总被反复证明

带来希望之后,失望早已附着在

迟早要被揭穿,迟早

直到有天,失去她,我才弄明白

喜欢一个人的好,爱一个人的不足

 

回忆反复横跳,决心要挽回

复活,复活

只要你满意现在的生活,哪怕后面无瓜葛

avatar
糖果罐里
如果真相带来痛苦,谎言只会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