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思考和真诚的表达是写作的基本原则

loading
提高计算机培训机构就业数据的策略

一个培训班是否足够吸引更多的人来报名参加,只有高就业率数据。那么为了 [诱惑] 更多的 [门外汉] 进来,就先要粉饰好往年就业率的门面,否则再好的老师也没有用。为什么首先要粉饰的是就业数据,而不是授课老师?那是参与培训的学员没有资格选择哪个老师来上课,所以才没有太多粉饰的价值。这种行为就像求职者面对招聘的 HR,只有先把自己描述像符合对方招聘的需求,拿到面试的机会,自己的一身技能才能在遇到面试官表现出价值。

我怎么可能会为这些培训机构考虑呢,它们的所作所为扰乱原有的市场,更是让很多不了解实情的人受到蒙骗,下面我们从应该如何做来更好的提高就业数据来揭露这些培训机构的手法。

  1. 在就业的实际数据上从不造假,借此作为宣传点。每个学员的薪资按照已获取 offer 的最高档次作为实录,学员学历以及实际工作经验如实记载等。因为每次就业数据会公布,如果在这个上面造假,学员会对外说明有造假的可能,得不偿失。
  2. 从上一个班延期过来的同学不作为本次培训的就业数据中,如果他有机会得到 offer 可以实际记录下来。别人询问为什么没有记录,就说已经作为上一期的数据的分母,不记录很正常。别人询问为什么有记录,就说他已经是本期学员,记录在就业数据中合情合理。
  3. 参与培训班的同学,如果在询问之后暂时没有或者以后也没有找工作的需求,不参与就业数据的分母。就业数据绝不统计不参与就业的同学,来脏掉我们精心设计的就业数据中。如果有人能力不足,始终得不到面试机会或者没有拿到确定的 offer,通过多次追问,得到一个不与就业有关的回答即视为完成任务。
  4. 按照如下优先级选择学员:高学历 - 计算机类专业 - 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 - 具备当前培训编程语言的基础 - 具备一定的算法题量。比方说高学历 + 非计算机专业优先级大于一本学历 + 计算机类专业。
  5. 设置考题作为筛选机制,来把没有任何编程基础和刷题经验的人移除。这本质是一个工具,本期报名人多可以严格执行来选择高学历等能提高就业数据的人,否则可以作为一个摆设或者服从性测试。
  6. 给学员传输外包公司也不错的思想。外包公司对人员的要求就是可以干活,能让这些速成的人有个归宿,你好他好我也好,实属大德。
  7. 数据统计限制在两个月以内,过后不再更新。由于此后的学员不再提供就业数据的价值,可以偶尔做些表面工作关心直至后面不再询问。
  8. 给学员传输包装可以获得更高薪资的思想。只需说不包装很难得到面试机会,这是市场决定的,如有不信的人,可以选择不包装试试看,往期学员很多都选择包装,得到多个 offer。

那么,哪些行为会导致名声败坏?

  1. 对学员不做筛选。
  2. 对授课老师能力筛选松懈。
  3. 培训机构数量过多,必然呈现盛极必衰。
  4. 坑蒙拐骗学员,并且宣传贷款培训。
  5. 就业率伪造。
  6. 学员集体上街游行,或者到网上揭露机构。

能让你找到工作的不是培训班,从来都是你自己,培训班就是一个看似付出很多,实际就是一个利益中转站。在当下这个时代,知识已经不再值钱,盗版内容满天飞,想学还不容易?你要做的就是自学编程,再去找相关的包装服务就可以进入这个行业。胆子要大,牛皮要会吹,这个不行就下一家。

 

原文链接:https://www.writeathon.cn/share/683db59a9a581f35bf38fb2d

欧蒂甫戎篇

苏格拉底经典式的提问就是先让对方对自己认为理解的概念下一个定义,自己再通过追问发现其中不足,进而引导对方修正。

第一次定义:虔诚就是做我现在所做的事。苏格拉底驳斥说不要以个人的经验为由,我们需要的是那个使虔诚行为成为虔诚的本质属性或形式,也就是虔诚的本质,而不是它的表现形式。

第二次定义:虔诚就是神所喜爱的东西。苏格拉底驳斥说每个神都有喜欢和厌恶的东西,且各不相同。如果两个不同的神分别喜欢和讨厌的是同一个东西,那就导致定义矛盾。

第三次定义:虔诚是所有神都喜爱的东西。苏格拉底就追问神喜爱虔诚的东西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虔诚的,还是因为神喜爱它所以它才是虔诚的?显然按照定义是后者,那显示是不正确的,虔诚的定义的权力不属于神。

第四次定义:虔诚就是正当的侍奉神的部分。欧蒂甫戎到现在都还没有弄明白题意吗?问他虔诚的定义,脑子里就想着神,越往后越觉得他在摆烂,有种不想聊下去的感觉。

第五次定义:虔诚就是祈祷和献祭。这相当于前一个定义没有多大改进,虔诚居然就是和神交易达到目的,到最后欧蒂甫戎直接说还有事,以后再聊作为结束。

如果道德完全依赖于神的命令(神的喜爱),那么道德就失去了客观性必然性,变得随意(神可以命令任何事都是善的),归根结底神只是人类获利的工具。如果道德有其独立于神的客观标准,那么神就不是道德法则的创造者,而是其认识者执行者

虔诚是什么?没有给出答案,但我们至少知道判断一件事情是不是虔诚,并不需要神参与,神说了不算。

原文链接:https://www.writeathon.cn/share/6837049cd28050187ba31cc7

自私与无私的不当之处

中国哲学历史中人性的善恶之争由来已久,孟子的 [性善论] 和荀子的 [性恶论] 最为典型。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 [善],但是每个人获得后天教育的环境影响各有不同,导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变化。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 [恶],正因此需要后天教育来纠正和立法来约束,否则任由人性使然,就会发展出不利他人与社会的人格。孟子寄希望于通过传道来让人自我觉醒,荀子寄希望于通过立法来限制人心中的邪恶思想,两者分别对应着现代社会中的教育模式和惩处机制。

无私和自私本质上都有为个人的利益的考虑。自私就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也就是说,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在乎别人是否最终会获得利益。那些传帮助不求回报的言论,就是在揭露无私也含有为自己获利的成分掺杂在里头。

现在考虑为他人着想的利他和为自己着想的利己两种不同基因,会发现利己的编码比利他简单,非常适合作为底层设计。利他面临的对象是不确定的或者说多变的,利己只需要考虑自己一个对象,后者能量的消耗要比前者能量的消耗低且确定。从设计层面和生存层面来看,任何事情优先把眼光着眼于自身符合生存法则,应该是写入人类基因的最优选择。

优先为自己考虑,并非违背自然常理;如果只会为自己考虑,就有背人情。才有了伪君子,对外是为他人着想谋利,内心想着放长线钓大鱼,在背后净干些上不了台面的事情。

在我看来,无私的人和自私的人皆是罪恶滔天,前者会由自己亲手葬送,后者会葬身于他人之手,任何对身体造成的毁坏的行为都不恰当,亦是人类罪恶的显露,欲望的深渊。

那如何能够既可以心中无愧还可以为自己谋利呢?可以多思考能让双方共赢的策略,再不济就得优先为自己考虑了,这不是什么过错。

接受教育的青年人迟早要意识到待人真诚而没有防备,为他人想而不自爱等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与失望,还明白法律对大部分不顺人心的行为置之不理。想着过去的种种善行,这样下去只会消耗内心的善,从此一丝不留。

后来,才弄清楚之前行为的欠妥之处,修正为对大家一视同仁是不对的,应该对善良的人善,对恶毒的人反击。

 

实践论

经典语录

  1. 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2. 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3. 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5.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6.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写作背景与目的

党内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部分人机械套用共产国际指示(如王明的 “左” 倾路线),另一些人则依赖局部经验忽视理论指导,导致革命屡遭挫折。

此文的目的就是纠正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个极端理论,提出正确的认识论。

文章解析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教条主义将理论(尤其是外来理论)视为绝对真理,机械套用、拒绝变通,忽视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典型表现为当时王明等人照搬苏联 “城市中心论”,强行发动城市暴动,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经验主义过分依赖个人或局部的实践经验,拒绝理论总结与全局思考,陷入 “就事论事” 的短视。比如游击战中只关注战术胜利,忽视建立根据地和长期战略规划。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经典语录

  1.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 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写作背景

当时反对党内两种错误倾向,分别是:右倾机会主义和 “左” 倾机会主义:

  • 右倾机会主义(以陈独秀为代表):仅强调与国民党合作,忽视农民力量;
  • “左” 倾机会主义(以张国焘为代表):仅关注工人运动,排斥联合其他革命力量。

右倾机会主义分不清真正的朋友和敌人,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而不构建自己的革命力量,根基不稳;“左” 倾机会主义不知道联合其他的革命力量,势单力薄,难以走得更远。

团结真正的朋友,将革命的力量壮大,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正是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

文章解析

各阶级分析

有德之人

天生有德,乃上德,此外皆为下德之列。

上德自然而然的行为,既不有求于已帮助对象的回报,更不会有明确的作用对象。拥有上德,必然先天性的无情且自然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既然有情,只能在下德之列周转。先天性的不足不是主体的过错,无法跻身于上德之列,接近上德的下德中的 [仁] 也并非不可能。有明确的对象,却不求已帮助对象的回报,乃 [仁]。普世间,明确目标且求回报的 [义] 和明确目标且强制执行的 [礼] 最为常见,前者见于人际交往的地方,后者见于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等。

只要具体,心动,怀有目的,德行就会下滑。

最后,我觉得有一种方式可以看似通往更高一层的德,那就是 [虚伪]。

 

原文链接:https://www.writeathon.cn/share/67e95d6b98af817ba524876a

傲慢与偏见

四种婚姻观

四种婚姻观

注:没有爱情和虚假爱情通通视为无爱

实际上,金钱的因素没有在图中提及,不代表这个因素不重要。恰恰相反的是,金钱是婚姻得以维系的核心。只是作者刻意的把它 “隐去”,进而能够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因素上面。

达西和伊丽莎白是作者推崇的婚姻模式,还安排伊丽莎白对柯林斯和夏绿蒂的婚姻模式点评,声称无法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这两种婚姻模式在我看来有个有趣的地方,就是达西和伊丽莎白属于理想层面的理性推导结果,柯林斯和夏绿蒂属于现实层面的理性推导结果。如果我们把一件美好的事情发生的概率极低视作理想,把一件常见的事情发生的概率极大视作现实。

05 版《傲慢与偏见》电影中,伊丽莎白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前面才讲伊丽莎白批评好友夏绿蒂不以爱情为基础就进入婚姻的行为,但在这个版本的电影中,她没有给伊丽莎白责备和表达不满的机会,而是真诚地将自己的考虑和盘托出,从而捕获了大量观众的心,这也反映了新时代人们对不同婚姻观的包容与理解

青年时期,还没有被世俗的观念玷污下,达西和伊丽莎白的恋爱模式当为首选。可往往很多人只是吉英和彬格莱,或者威科姆与莉迪亚两种恋爱模式。这时期各自身上都有不足,理性往往不会占据主导,全凭心意。情感上没有蒙蔽,全心全意的人就属于吉英和彬格莱模式。但也有不少人只是希望或享受着对方的关怀,感情上却不够彻底或者放开的人就属于威科姆与莉迪亚模式。

把金钱的因素引入进来,这两种模式可能在遇到危机之后无法应对,最终离散。伤心之余而否定爱情,父母逼婚而渐渐妥协,学业完成而步入利益主导的社会,如此种种。柯林斯和夏绿蒂的婚姻模式成为可选择的模式,青年时期可能最不屑的选择,如今奉为圭臬。

如此看来,能一帆风顺者,我宁可相信是运气使然,也不信是两人悟道的缘故。

好朋友

用不同的态度对待和不同人的交往

小汉斯如果把某个人当做朋友,就始终按照自己心中对待朋友的方式去做,但磨坊主并不是那种愿意回报朋友的人。小汉斯还不懂得与不同人的相处之道。

从文章截止,读者实在没有理由批评小汉斯对待朋友的方式,而会觉得他并不明白如何判断对方是不是朋友。只有确定对方是值得爱,爱才能有价值的绽放,才不会被人视作一种愚蠢。

既已明白感情要付出给正确而值得的对象,但不管是不是朋友,对待人的方式也有差异。对不同差异的不同处理方式,是尊重他人的体现。这种处理方式的变化想起来会觉得复杂,但往往只需要复刻对方的行为就可以。你以同样的行为回馈给对方,他往往会产生和你同样被如此对待的情绪。你可能觉得对方暂时不自知,这没人可以保证,不少人自知自己行为的不当,依然热衷于此。通过复刻相同的行动提醒对方,哪怕不指望他改掉这个坏毛病,起码让他知道 “看看吧,这就是你对我造成的不满情绪,你好好体验。”

终将是在 “不文明” 的路上,得到报复的快感,利益的揽收,智慧的发挥。书中总想让人进入高境界状态,希望那些对个体产生的伤害能够淡然处之。庸才的我们居然还真准备甚至早已模仿这种处世态度,直到看清利益如何熏心,真挚的感情如何遭到丢弃,才算罢休。

光说不做视作不存在

这种情况在人与人交往之中还真不少见,喜欢通过语言为他人创造出一幅等到后面去实现的图景,零成本付出。通过感动他人,让别人误认为对方对这段关系的重视。但这些话也只是说给你听听,过不了多久就被他忘得一干二净,你要是对此恋恋不忘,那可真是瞎了眼。

人喜欢说好话,客套话来迷惑别人。听者不需要也不急于主动付出,更没必要许下任何承诺(通常是回应对方的付出)。等确认对方不只是说说而已,再做出后续回应。

 

快乐王子

喜欢的人不符合期望

“你一直在耍我,​” 燕子大叫,​“我要去金字塔了。再见!” 他飞走了。

小燕子在飞行途中爱上正在风中摇曳的芦苇,同行的朋友劝告小燕子 “钱她没有一分,但情人却不少。​” 小燕子不为所动,直到对芦苇的爱逐渐减少。等到真正恢复理智,同行的朋友已经远行,对芦苇的不满也慢慢累积。直到他询问芦苇能否一起走,芦苇的拒绝让他心中的爱彻底消失,认为自己彻底被耍了。

这种抽象的爱在《快乐王子》篇已经陈述过,但是在这里引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喜欢的人不符合之前的期望,选择离开是否合理?

喜欢还停留在理念层面,接触就进入到实践层面。发现喜欢的人不符合预期,选择离开合情合理。对于被喜欢的人,既然对方都已经不喜欢自己,接受离开才是正解。

对 “喜欢者” 有些话要讲,对方只是你的幻想,没有任何理由去 “扮演符合你预期” 的对象。你可以继续去寻找,但不要去评论对方如何,在你没来之前,在你离开之后,她一直如此。

爱是彼此需要

“燕子,燕子,小燕子,​” 王子说,​“难道你不再陪我一晚了吗?​”

小燕子从离开芦苇到认识快乐王子,可谓无缝衔接。这次小燕子没有像对芦苇那样对待快乐王子,没有激情带来的错误认知。

自己也不例外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还是没能够内化一个思想上的觉悟,却总是在事情无法挽回之后,才拾起。

这可能是人一直以来的弱点,即总是误以为某个事物或行为长期以往呈现为 “好” 而视为一种绝对正确。如果你问起缘由,对方即答 “一直如此”。对这种暂时还拿不出证据的情况,本不是此文要讨论的情景。我要说的是事物的正反两面皆已呈现在他眼中,亦或愚昧无知?亦或目光短浅?亦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正,抛之脑后了。

从过去推演一个人,你并不是那个例外。就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现任女朋友如何对待前任,当你的角色转换为她前任时,对待你的方式也就可想而知。从这点来讲,你不必为没能够和前任有联系感到难过,你不也希望你的现任不要和前任有任何联系吗?可是,很多人不会这么想,他们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既要又要。

 

原文地址:https://www.writeathon.cn/share/6779fa895a96f460d57a3c92

avatar
糖果罐里
如果真相带来痛苦,谎言只会雪上加霜